給E.E.學生的話

  以前在學校時,很喜歡跟學生聊天,學生也很喜歡來找我聊天。在聊天中,我發現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煩惱,有些煩惱很獨特,有些煩惱好像是很多人普遍都有的。這裡發表一下我的一些看法。

成績是給自己看的

  有些學生把成績看得很重(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要甄試之類的)。我很喜歡跟學生說,不要把成績看那麼重。成績是相對的,要跟自己比,今天80分的你,比起過去40分的你,進步了!對得起自己就好。成績有時候雖然重要(特別是對升學),但人生應該有比成績重要的事情吧!我常說,我以前讀大學,成績也沒多好,也沒拿過書香獎,學期成績也曾班排30幾名,大學總成績也不過班排10幾名,也不是很頂尖,我現在還不是一樣活得好好的?你看還可以站在這裡教書咧!

讀書,讀的是觀念,要瞭解的是精神。

  精神抓得住,不會計算又如何?現實上很多問題都是靠sense在解決,不是靠書上那幾道計算題就可以解的掉的。所以sense的培養很重要。我舉個例子,傅立葉轉換,你隨便拿個題目給我,我搞不好算不出來。但是你要我列式,我肯定一下就列出來,我列式不是用背的,我是靠觀念就可以列出式子來。列了算不出來,我只能說我計算能力太差了。又或者,今天看到一個電路布局,或是一張量測的圖,我可以依照我所看到的特性,就大概推敲出此電路的模型,有了模型我就可以再進一步作設計、作分析、作性質推論,這個過程都跟計算題無關,而是跟sense有關。

  有人說,sense的培養得靠經驗。此話固然沒錯,但我的觀念是,經驗還不夠,還得靠理論。我是很講究理論跟實務要兼備的人,不會特別傾向哪一方。因為我的學習過程就是這樣,我有理論,但是我還是想驗證一下理論。有很多學生會有一種錯誤的觀念,在實驗做不出來的時候,往往會牽拖:「理論歸理論,實際上並不是這樣。」但我要說的是,理論是根,當你發現結果跟理論不符時,第一個要先檢討自己,第二個是確認你是否有符合理論的假設,第三才是懷疑理論的正確性。最後你會發現,實際的情況往往都是根基理論需要再進行補充,或是變更假設,而並不是理論本身有什麼大問題。真正的問題往往是學生根本不懂得理論的精神所在。你如果知道怎麼樣為理論進行補充,你就會發現理論所帶來的結果會越接近真實的情況。

大學重廣度,研究所重深度。

  我發現有些人,修課都很偏重某一類自己擅長、或喜歡的科目。我個人是蠻反對在大學時期就這樣做。但是偏偏研究所會分類組,所以有些人就會依照以後想考的類組,在大三之後就一直專攻那一類的課程。我個人是覺得這樣做很可惜,因為太早就把自己放在一個很窄的領域,眼界自然就不容易打開。我常說,大學的課,都是E. E.領域的通識課而已,有機會接觸就應該試著去參與,搞不好你就發現自己有更喜歡的領域也說不不定。

實作的目的不是只有做出來。

  做出來沒什麼,重點是你知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做得出來?假如你只是會照著實習講義的線路圖接一接就叫做出來,我是認為那不應該叫實作,而是照著作。

你覺得我說的都很虛幻?

  「那只是你還沒開竅。」這是我以前的老師跟我們說的話。人很奇怪,就是突然哪一天就會對某種事物就瞬間開竅。不要覺得自己很弱,什麼都不會,有些事情你有思考過,他就會留在你腦袋的某處。假以時日,不知道哪一天,碰一聲,你走在路上就會莫名其妙懂了一些事情(即便當下你根本不是在想那件事)。所以,不用急,就等待大腦開竅的那一天吧!


至於人生哲理的部分,跟E.E.沒甚麼關係,我就不說到那裡去了。學生找我聊天,其實很多都不是在講E.E.的事,反而都是跟人生的規劃阿之類的有關....
simen

An enthusiastic engineer with a passion for learning. After completing my academic journey, I worked as an engineer in Hsinchu Science Park. Later, I ventured into academia to teach at a university. However, I have now returned to the industry as an engineer, again.

Post a Comment (0)
Previous Post Next Post